辛亥拿个馒头就走还把红旗挂反的时候,我憋住笑;五长老坐在马恩列斯毛画像下面开会,实在憋不住了 。调度和摄影非常系统,头脑极其清晰,什么时候水平调度什么时候纵深调度,什么时候静态镜头突出画框什么时候运动镜头手提摄影,什么时候大广角什么时候浅焦特写,什么时候升镜大俯拍什么时候降镜大仰拍,此外还有主观镜头和演员直视摄影机……运用自如、风格强烈;文本意指空间相当丰富,拉康和弗洛伊德意义上(同时颇有第五代风范、但相较更有特定历史指涉的)的象征性阉割和弑父(各两次),福柯意义上的“权力”“话语”和“疯癫”,非常值得拆解细读(可惜出了影院没有资源)。导演明显把电影拆成两段,前段集中于现实冲突,后段着力于对第一次阉割的闪回,但前后割裂感颇大,前段(过于)密集,后段文本偏松而闪回又形式感过强,结尾也不够节制。另一种形式的《革命之间》,女主因车祸失去短期记忆,人生停留在车祸后的一天(她父亲、弟弟以及几个朋友也在尽力维护时间停留的假象,还剧透了第六感),和不想承担责任而不断把妹解决需求的桑德勒岂不是天生一对?这片子好的地方在于,巴里摩尔开朗里有点粗鲁,活泼之外也有些柔软,是种保守主义框架里的美式女郎(还沾染了点夏威夷的波利尼西亚风味),剧情中段提出了如何解决她的失忆问题,也揭出剧情在男女主相遇前的隐线,这些设计在消解这类爱情片的直楞,但也冲淡了前半段营造的岛上自成体系的温存感觉,有肌肉没脑子的弟弟等配角也衬出了喜剧性,但不好的地方也出自这里,这片子用了不少动物表演和傻逼角色逗趣,再配上桑德勒(参考《革命之间》)貌似浪荡但极度保守的角色,就显出傻的不是那些俄罗斯蠢女等配角,而是幕后的美国右翼直男编导
70年代,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,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。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,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,此后再也没离开。接下来的几十年,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,交流她们对政治、社会和人生的看法,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。两场革命之间,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。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支撑,通过模糊纪录片和剧情片边界的方式讲述这段感人往事。